客服人说 | 破局“无贷”困境:从被拒到共赢
来源: 时间:2025-09-23
在贷款营销的广袤田野上,最令客户经理们踌躇的,并非客户的明确拒绝,而是那句平和却坚定的——“谢谢,我目前没有贷款需求。”这仿佛一扇没有锁孔的门,让我们无从下手。

然而,绩优的客户经理与普通销售的区别就在于,她们拥有将“无需求”变为“不可或缺”的魔法。这不是话术的伎俩,而是思维的建构,生硬推销往往会适得其反,精准识别客户“不需要”背后的真实原因并采取差异化策略。


以下为大家列举了三种典型情景及应对之道:
情景一:需求潜在,意识不足——用“场景化营销”唤醒需求
客户并非真的没有需求,而是需求处于“休眠”状态未被激活。
传统“随借随还、按日计息”通知式的介绍过于苍白,无法打动客户。通过调听Top员工的优秀录音不难发现,她们的沟通中藏着故事感,为未来埋下需求的种子。
实战话术示例:

“王先生,我完全理解你的想法。现在我们很多像您这样的客户平时都不太会时时刻刻需要资金。我给您假设个场景您看对不对:假如今天突然有个急事需要一笔钱周转,您拿起电话打给最好的朋友借钱,有多少人能不问原因、不计利息、立刻就把钱打到您账上?”


(给予客户片刻沉默进行思考,制造代入感),求人不易,其实,我们银行的惠民贷,就是为您在关键时刻扮演这样一个“最靠谱的朋友”。

您今天花几分钟可以先在手机银行尝试做个申请,申请成功出额了您就等于在银行备了一个“应急渠道”。一旦有需要了,您通过手机银行提款,资金一般情况下秒到账,不用求人,也不欠人情,用多少算多少利息。这不是让您马上用,而是让您永远多一个从容的选择。”


美的不是话术,而是背后“场景化”的思维。我们将一个冰冷的金融产品,附着上情感化的“安全感”和“自由度”,往往可以击中客户内心最深处的软肋。

情景二:借口推脱,信任不足——用“组合策略”建立关系


在金融服务的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,客户的拒绝往往并非源自真正的“不需要”,而是源于对客户经理的不信任、对银行流程的陌生感,或是对贷款条件的误解。这种“不需要”实际上是假性的,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需求和顾虑。


这是一场持久战。贷款营销不可能一蹴而就,需要耐心和坚持。
客户经理应与客户约定回访时间,并严格按时回访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信任感逐渐建立,客户的需求也会自然浮现。可以将第一次外呼视为破冰之旅,而第二次回访则可能开花结果。

这是一场精准战。对于那些因利率等因素而犹豫不决的客户,我们不应轻易放弃。当银行有利率优惠活动,或像近期即将推出消费贷贴息政策时,我们应第一时间精准了解并告知这些潜在客户,利用这些优惠政策来消除他们的顾虑。


对于那些一味追求超低利率的客户,我们也必须提示客户考虑综合收益。帮助客户试算现有优惠,用“瑕不掩瑜”的方法来平衡其他不利于营销的贷款因素,从而实现双赢。

情景三:确实无贷,但价值巨大——用“长远眼光”经营客户


这类客户宛如一座未被充分挖掘的“金矿”,其价值不在于短期的交易,而在于通过细致入微的维护和长期的信任建立来逐步开采。他们对于直接的、强硬的推销手段不仅无动于衷,甚至可能因此产生反感,导致宝贵的客户资源的流失。


在面对这样的客户时,核心策略应当是放弃对短期交易的追求,转而注重长期价值的培养。


这意味着,不再将客户仅仅视为一次性的交易对象,而是将其发展成为“信息枢纽”和“信任中转站”。通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、建议和服务,让客户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专业性,从而在客户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。


在这一过程中,我们的角色定位也需要随之转变。不再是简单的“贷款推销员”,而是要成为“价值提供者”,具备更全面的金融知识,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和需求,通过这种“长远眼光”的客户经营,不仅能够避免因短视而导致的客户流失,更可以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

当我们的出发点从“我能卖给你什么”转变为“我能为你带来什么”时,一切“无需求”的坚冰,都将融化为“可共赢”的春水。这,就是客户经理的价值创造之旅,一条通往专业与卓越的必经之路。